隋文帝改立杨广做太子,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竹映月江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这才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隋炀帝。
然而,掩卷长思,隋文帝作为一代雄主,为何会突然废长立幼呢?
杨广成为太子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01
才华横溢
杨广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首先是因为他本人确实有王者气派。
据《隋书》记载:“(杨广)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可见杨广的外形条件十分优异,用隋文帝的话来说就是“双骨隆起,贵不可言”,妥妥的帝王之相呀。
除了形象完美,杨广的文采更是出众,放在今天就是个杰出青年。
在杨广留下的诗篇中,既有“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这样的恢弘之气,也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这样的婉约之风。
就连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 也曾化用了他的诗句“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杨广不仅自己文学底蕴深厚,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公元606年,杨广设立进士科,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
据《通典》记载,杨广不仅让平民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而且还增加了科举录用的人数,这在主要由门阀世家垄断官场的隋朝时期,杨广此举无疑是对广大寒门学子的一个重大利好。
这样自身条件过硬又重视人才妥妥是帝王的不二人选,但杨广的优秀却不止于此,他还有征战沙场的丰功伟绩。
02
功劳卓着
公元588年,年方二十的杨广便作为一军统帅,兴兵讨伐南朝陈。
在杨广的带领下,隋军连番告捷,打得陈军毫无还手之力。很快隋军便攻克了长江天堑,饮马江南。
此后,杨广又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虏至长安,陈国遂宣告灭亡。
灭陈后,杨广又积极处理善后工作。他严禁扰民,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同时杨广还保护了江南贵族阶层的利益,因此江南地区各个阶层的人都对杨广十分拥护。
江南一带的拥护不仅让杨广有了自己的嫡系力量,而且当地的赋税和粮食还为隋朝提供了充足的财源,真可谓一举两得。
对内能安邦治国,对外能开疆拓土,隋文帝看着如此优秀的杨广,又怎能不产生立他为储的心思呢。
03
政治制衡
其实,杨广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除了自身条件过硬外,还有隋文帝为了打击陇右势力维护皇权的考虑。
原先的太子杨勇是陇右集团的代表,极力支持关中本位的政策,随着陇右集团越做越大,渐渐的开始威胁皇权,成为尾大不掉之势。
隋文帝敏锐的发现,如果杨勇继位,那陇右集团的势力必将更上一层楼,最终反噬皇权,事实上,后来起兵开创唐朝的李渊以及杀害杨广的宇文化及都是出自陇右集团,可见隋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与杨勇这位陇右集团代言人不同,杨广处处与陇右集团划清界限。比如杨广的皇后是梁朝萧统的曾孙女,而且杨广的支持者多是南朝贵族,由此看来,杨广算是江南势力的代表。
江南势力比陇右势力薄弱得多,根本不足以威慑皇权。因此,扶植江南势力,打击陇右势力就成了隋文帝的制衡之策。
在隋文帝看来,江南势力只是疥癣之疾,而陇右势力则是心腹大患。杨广作为江南势力的代表,选杨广做太子符合隋文帝的制衡之术。
正因如此,杨广成为了最合适的太子人选。隋朝这次储君更换,是隋文帝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果。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